随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在应用型本科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我校,迅速进入了中央媒体的视野。怎样办应用型本科,《中国教育报》三次在头版报道我校,集中展示我校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道路。《推倒校园“围墙” 高校“立地生根”》以较大篇幅系统梳理了我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多项举措,《感恩母校 书香传承》则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展现了学校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的一面。今天,又在头版显眼位置以《成都工业学院着力培养与产业升级相适应的本科人才》为题,将我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范例向教育界推荐,这既是对学校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全校教职工工作的激励。
成都工业学院着力培养与产业升级相适应的本科人才
本报讯(四川《教育导报》记者 杜蕾)“办好应用型大学实际上很难,水平低了不行,不解决实际问题不行。”成都工业学院院长严余松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应用型大学不同于研究性大学、高职高专,应建立怎样的培养模式和学科专业体系,培养出与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成都工业学院把重点放在了“融合”上,逐步构建并实践以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教学场所与真实工厂相融合、教师队伍与工程师队伍相融合的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真实工厂指的是学院的校办工厂,是原四机部所属的国营第633厂,工厂现有生产及教学设备近200台套,生产、教学场地使用面积近6000平方米。如今,这里既是一个服务军工、服务行业的生产型企业,又是协同育人的教学工厂。
记者来到校办工厂时,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一学生正在现场拆装整机,学校科技处处长张世凭介绍,工厂和学校根据产品的设计、生产、装调、质量控制等生产环节开发了30多个教学模块,供学生实习实训用,不同专业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模块,由工厂现职的工程师、技师进行指导。
近年来,除与知名企业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共办订单班外,成都工业学院还开始探索股权共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学校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成都公司合作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实体运营机构“四川成工富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全方位合作。
严余松介绍,学校自主设立了科研项目的“企业专项”,推动应用型科研活动的开展。企业专项项目由企业发布需求指南,学校科研基金提供资助,学校教师联合企业人员进行申报并开展项目研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据了解,截至去年12月,成都工业学院共与26家企业联合发布36项企业专项项目指南,直接指向企业实际问题160余项,涉及自动化技术、智能控制、软件开发、数字识别、无人机等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要真正建立产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要突破机制体制,实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严余松说。
更进一步的融合还在继续。今年5月,四川省教育厅与省经信委正式签订协议,“厅委共建”成都工业学院。据悉,这是四川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签署的第一份合作协议,期望通过共建,尽快探索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发展模式,将产教融合、对接产业、服务企业的改革创新引向深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6/25/content_501675.htm?div=-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成工院管理员—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