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校友之家>>校友风采>>正文
脚踏实地 走出人生辉煌---访校友陈春善
2015-06-04 10:43 bet365手机端    (点击: )

陈春善,1965年考入我校机科机械加工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贵州4326军工厂, 1994年调往深圳市振华微电子有限公司,现为该公司董事长。工作期间先后担任过安装工、技术员、科长、车间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董事长等职务。
一、责任成就辉煌-----陈春善事业发展历程
    陈春善1969年毕业后分配到贵州4326军工厂,做了一年的安装工,次年转为技术员,在贵州工作期间先后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工程师等职务。1994年服从组织分配调往深圳市振华微电子有限公司。陈春善凭借杰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多次评为先进个人,曾于1996年光荣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边陲优秀儿女表彰会”。
    英明决策扭转公司乾坤:陈春善进入深圳市振华微电子有限公司时,公司已经运行8年,但因为管理无方和其他原因公司没有任何赢利,8年来没有向股东回报过一分钱。陈春善接手公司后,面对如此一个烂摊子,起初他也想退却,回贵州一走了之,但后来迫于面子思想留了下来。接手公司后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全面技改。在资金严重匮乏、国有银行又拒绝贷款的情况下,陈春善果断做出决定,以高出普通银行贷款利息近十个百分点的高利息向发展银行贷了150万美金引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贷款时公司的产权归发展银行,贷款还清后产权才归公司自己。在如此苛刻的贷款条件下,
    陈春善毅然选择了技改这条当时被认为的“死路”。这个决定一作出,公司里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决定遭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反对,甚至公司的一些高层骨干当时也认为这个决定会迅速将公司置于死地,并戏称这种技改纯粹就是“找死”。但陈春善坚持认为,不进行技改,就是等死,与其等死不如拼死一搏。因此在“等死”和“找死”之间选择了后者。就这样,陈春善用顶着巨大的压力贷来的150万美金将公司设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更新,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技术改造。事实证明,这次技改刷新了公司的局面,改写了公司的历史,使公司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技改后,1995年当年就赢利500多万元,1996年赢利600多万元,1997年升至700多万元,1998年达到1000多万元,并于1998年还清了所有的贷款,公司从此踏上快速发展的通途。
    “民生工程”彰显管理才能:在对公司进行技改的同时,陈春善进一步强化公司管理,主要是解决公司骨干的后顾之忧以留住人才,为公司进一步发展挖掘动力源泉。在资金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公司想尽一切办法为骨干人员购买了商品房、解决了深圳户口及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全体员工为公司的发展拼命工作。
    问及陈春善靠什么让一个濒临死亡的公司焕发勃勃生机时,他只淡淡地说了两个字“责任”。他说,在公司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他经常感到惶惶不可终日,脑子里成天想的都是公司及全体员工的未来,当公司为他购买商品房后,他甚至不敢入住。正是凭着这种责任感,陈春善让深圳市振华微电子有限公司“死里逃生”,也成就了他事业的辉煌。
二、母校教育,润物无声-----陈春善成长成才的摇篮
    严格管理创造优良育人氛围:陈春善读书期间,学校实行严格的管理,学生早上要做早操、跑步,要上早、晚自习。陈春善认为他日后养成的良好的纪律性、坚强的毅力和严格的自律性都得益于学校的这种管理模式,而这些基本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因素。陈春善认为,深圳市振华微电子有限公司当年得以“死里逃生”当然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方面,但不可否认的一个因素是当时处于公司最高层领导的他个人的一些基本素质,诸如,责任感、毅力等,而这些素质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学校。
    严谨朴实的校风是学生成才的沃土。据陈春善回忆,当时学校的校风、学风很好,学生学习非常刻苦,自觉性很强,他们在学习上暗自较劲,你追我赶,校园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读书的学生。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强,因此,班主任相对管得不是很多。陈春善认为,学校形成的非常浓厚的“严谨、朴实”的氛围培养了大多数学生“务实”的品质,也促使他养成了日后“踏实做人做事,从不好高骛远”的工作风格,为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重视实践,彰显学校办学特色:陈春善说,当时学校就有实习工厂,学生毕业前必须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工厂实习方可毕业,与现在不同的只是,当时实习不用考试。学校办学的一个很鲜明的特色就是重视实践,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他还骄傲地告诉我们,目前西部三省及广西、湖北的很多技术骨干都毕业于我校。他认为,对于工科类学校,学生动手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要大力培养。在校期间,陈春善曾在绵阳某公司实习过几个月的浇铸。据他回忆,这段实习生活对他日后技术上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校培养的良好的动手能力也对他日后技术上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认为,当年在贵州工作时仅用短短一年的时间就从安装工转换为技术员,如此迅捷的角色转换与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传统教育,服从、奉献为本:陈春善说,当时学校也开设政治课,学生受毛泽东思想影响很大,觉悟普遍都很高,学生思想普遍较为单纯。当时升学不填志愿,毕业实行分配,学生更多的是服从,而不是选择。很多学生是上了本科线的落榜生,但面对已上本科线而只能委屈读一个中专学校的现实,大部分学生没有太多的抱怨,心态上也不需要做太多的调整,很快就能适应新的生活。毕业时,分配到哪里就到哪里,很多学生要求分配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那个年代,只有优秀的学生才能到条件艰苦的地方。那时国家提倡的是个人英雄主义,提倡超越自我,因此学生们毕业时都踌躇满志,都希望学到一身本领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报效祖国。陈春善当时就被分配到贵州的一个军工厂,工厂座落在一个穷苦的山沟里,条件极其艰苦,但他毫无怨言,充满自豪地来到了这个厂,一干就是25年。陈春善认为,当时学校的这种传统教育是很成功的,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学生们追求奉献,对报酬不斤斤计较,对国家对人民有教强的责任感。他认为,一个人不要怕吃苦,吃苦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能吃苦也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三、对母校发展及对在校生的建议
    谈话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陈春善对母校的殷殷深情。他站在一个成功企业家的高度,为母校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1.办学定位要准确。学校可以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深职院办学定位非常明确,就是培养专门人才,包括厨师、绣花、动漫设计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很受社会欢迎。现在本科学校很多,我们学校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区别于本科学校,多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
2.严格管理,继承、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适当考虑沿用当时中专学校的管理模式,严格管理,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校期间扎扎实实地学好基本功,同时,一定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养成踏实做人做事的作风。据陈春善回忆,当时无机校的毕业生机械制图、动手能力在西南三省及广西、湖南、湖北都是被公认的,学生们也以无机校毕业而深感自豪。
3.广东很缺乏模具、数控、机械加工等专门人才,学校可考虑在深圳办培训班,如果办培训班,广东校友可以大力协助。
同时,陈春善凭借多年的人生经验、人生感悟为在校学生提出了殷切希望。
1.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生一定要珍惜大学时光,多学一些理论知识,多思考、多实践。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都需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因此,学习不应该随着学生生活的终止而终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3.就业时要准确定位。作为专科毕业生,就业时不要好高骛远,不要把待遇放在第一位,应该到那些能学到知识、锻炼自己的地方去,工作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逐步积累经验,不断超越自我,最后才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关闭窗口